尋夢新聞LINE@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,趣聞不漏接❤️
最近,網售防刺白大褂成為輿論熱點。記者打開網上一個防刺白大褂銷售頁面,上面寫道「頸部防割、全身防刺」,顯示月銷量158件。有買家留言:「只希望衣服是在意外來的時候抵抗一部分傷害,救死扶傷依然是我的第一要務,但也希望能夠保護好自己,不讓家人擔心。」
拋開防刺白大褂本身的是是非非,其背後隱藏的醫務人員安全焦慮更值得社會深思。然而,除了暴力傷醫、殺醫這種極端事件外,醫務人員的安全也體現在更多方面。
「不能隻盯著醫生是不是被打了,還要用廣角看待這個問題,看得更深一些。」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說,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執業安全更重要。
醫務人員執業安全在2020年更加顯眼。2月24日,中國—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新聞發布會上,聯合考察組外方組長、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·艾爾沃德說,注意到在一些特殊場所和一些特殊人群當中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,比如說醫務人員的感染,全國有3000多名醫務人員感染。分析認為,這與疫情高峰時期,醫務人員對疾病的認識、各種防護設施的保障、開設定點醫院和其他醫療救治設施時相應配套的磨合和完善、醫務人員長期工作疲勞、防護程度不足等可能都有關係。
回到普通的日子,威脅醫務人員安全的事件還有不少。其中,銳器傷是受訪者普遍提到的一種,也是臨床醫務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。「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,全球每年超過200萬名醫務人員因工作原因患上傳染性疾病,其中乙肝37.6%、丙肝39%、愛滋病4.4%,這些均由針刺傷引起。」每年9月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患者安全文化月,今年醫院制作的微視訊裡如此介紹銳器傷的危害。該院副院長王平說,今年還做了另外兩個小視訊,分別是疫苗接種和醫院安檢。▼▼▼
「有家腫瘤醫院化療藥物用得比較多,它們做了一個研究發現,醫務人員辦公室的杯子上面都會找到化療藥。但是目前為止,大家對這些都沒有足夠的重視。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高曉東教授說。
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危險,還有一處看不見卻殺傷力極大的風險——心理安全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回憶,在武漢抗擊疫情時,因為天冷,很多醫務人員感冒了。而感冒症狀跟新冠肺炎太像了,因此大家都很惶恐、緊張。這個時候,有問題的趕緊做核酸檢測,「否則心理很容易崩潰,整個身體就不行了。每次做完核酸檢測,人都看著更精神了」。
不過,現在馬昕很懷念當時戰鬥的環境。「太純粹了,醫生可以放開手腳去救治患者。除了院感暴露、體力過勞、精神壓力外,其他方面都空前的好,醫患和諧,處處都是讚揚之聲。等回到日常工作中後,又跟社會緊密接觸,很多東西都會迎面而來。」
有時候,醫務人員會有那種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的舉動。
高考結束後,一名男生被確診為生殖細胞瘤。雖然手術很順利,病人恢復也不錯。但是主治醫生面臨了一個左右為難的問題:要不要放療?「按照指南,肯定要放療。但是,一旦放療,大概半年或一年以後,男孩的認知功能不可避免地會減退,以後讀書會受到影響。如果不放療,復發了怎麼辦?」類似的問題,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吳勁松教授遇到了不隻一次。
「今天患者家屬問怎麼辦,我也在猶豫。」不過,吳勁松最後還是勸家屬暫時不放療,先完成學業,「因為腫瘤已經切乾淨了,病人有可能5年甚至更長時間不會復發。正常完成學業以後再放療,或者等以後病情有變化再去放療,都行。」
給出這樣的建議,對吳勁松來說是很難的。「這已經超出了指南範圍,如果未來產生了不好的結果,打官司的話,我肯定贏不了。」吳勁松說,在一些個體化的救治過程中,風險平衡難度很大,很多都是「刀尖上的醫囑」。不過,「這種情況下,我更願意選擇敞開心扉跟病人溝通清楚,放在桌面上,醫生、患者、家屬一起選擇。」這個辦法吳勁松嘗試了10年,自覺有效,因為「從來沒有病人找過我的麻煩」。
然而,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,除了醫務人員自己摸索解決辦法,醫院、政府更應該主動作為。方來英建議,醫院應為醫生提供法律援助。醫師責任險保的是責任事故,那如果醫師沒責任呢?每家醫院都要有一套制度化的安排,保護醫務人員的權利。
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的患者安全日之際專門針對決策者、監管者等提出了要求,比如要制訂、更新和執行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安全的政策和立法,確保提供適當和足夠的個體防護裝備和手衛生用品,以及提供支持性安全工作環境和充足資源等。在我國,6月1日起施行的《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》明確規定,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、人格尊嚴不受侵犯,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。國家採取措施,保障醫療衛生人員執業環境。
「要科學安排醫生的勞力強度,不能說醫生能看100個號,就讓他看100個。這也是為了保護醫生的安全。否則,累極了就容易出問題。」方來英說。
馬昕也不提倡不休息、連軸轉。他說,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,也是對病人不負責任。只有醫務人員身體、心理健康,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,而不是盲目往前沖。
然而,醫務人員工作負荷大是一件目前很難改變的事實。「當下,整體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,大醫院醫務人員疲勞程度更嚴重。很多人周一到周五既要出門診、做手術,還要會診,周末還有學術交流,壓力都很大。」王平說,事實上,很多醫院管理者都認識到了醫務人員的疲勞問題,但是似乎又沒有辦法扭轉。在整體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,合理排班十分重要。馬昕說,在武漢抗疫的時候,醫務人員工作強度很大,人員也有限,必須通過排班把每個人的精神狀態調整到最好。
2月22日,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印發了《關於全面落實進一步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若干措施的通知》,其中有一條是:對長時間高負荷工作人員安排強制休息。疫情結束後,有關部門及時組織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和療養休養,並適當增加休息和帶薪休假時間。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,保證醫務人員合理勞力強度,這一點也不應丟掉。
如果不能減輕工作上的壓力,精神放松也是保護醫務人員的好辦法。馬昕說,在武漢,積極創造愉快、正向的激勵環境,大家經常一起開會,聊聊工作、講講故事、說說心路歷程,有什麼事傾訴出來。不能當面聊的,就打電話聊,「說出來,很重要」。
有位院長上任前曾問方來英有什麼囑咐,方來英說,就一件事:夜班急診手術,醫生下手術臺後,能喝上一碗熱湯、吃上一口熱菜,就行了。方來英認為,醫生應該以患者為中心。而院長應該以醫生為中心,做好「服務」。比如要把醫生的執業安全環境搞好,建立起尊重這種職業的文化。
醫務人員也要為自己做「減法」。方來英說,醫務人員要主動降低職業暴露的風險。如何降低?基本功很重要,要常抓不懈。他建議,所有醫生在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時,要到急救中心接受培訓,練基本功。同時,樹立和培養安全意識,不放過每一個小細節,比如手衛生。
採訪中,馬昕還特別說,保護醫務人員安全,要做的事情很多,也很瑣碎。但是,最重要的是多一份了解,多一份理解,「不要太吹毛求疵了」。
文: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
視訊:北京大學第一醫院
編輯:趙星月
審核:陳會揚 閆龑
長按關註小新君~
預覽時標簽不可點